《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四圣谛
创始人
2025-07-03 18:01:54
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四圣谛

  我们都知道,佛法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而出世间又有大乘、小乘之别。

  「四圣谛」为什么称为「谛」?「谛」是什么意思?它的含义有二:一、审察,二、真实。「审察」是「觉知」的意思,是就智方面说的。「真实」是「不虚」的意思,是就境方面说的。意思是指「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所以称之为「苦谛」。「审察」贪等业惑,「真实」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所以称之为「集谛」。「审察」涅盘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所以称之为「灭谛」。「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称之为道谛。还有一种说法,能审察到苦是由集所招来的,所以要灭苦果当断集因,要断集因当修道法,到了功行圆满之时,便可永断生死,顿证涅盘。真实彻底明白这种道理,所以称之为「谛」。

  凡夫迷此谛理,不知生死是苦(迷苦谛理),反而认苦为乐,认假作真,因而起惑造业(迷集谛理),依业受报,轮回不息,不知有寂灭涅盘可证(迷灭谛理),甘愿受苦,永为众生,不肯学佛修行(迷道谛理),这就是凡夫迷于谛理而受生死。

  圣者悟此谛理,觉悟三界根本是苦(悟苦谛理),且能审察到苦的来源——集(悟集谛理),同时更知道有寂灭之理可证(悟灭谛理),又明白了各种修行法门(悟道谛理),从此精修道行,达到断证目的,这就是圣者悟于谛理而得解脱。

  四谛法门,是佛陀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等所说的。前后共说了三次,称为「三转*轮」;转*轮就是说法,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佛所说法,无非为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到达涅盘彼岸;正如车轮运转,能够载人到达目的地一样,所以称之为「转*轮」:

  一、 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 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 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为什么佛陀要连续地说三次呢?是因为众生的根性利钝不一的缘故。初、示转:是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利根人一闻即悟。二、劝转:佛顾虑到那些根性稍钝的人,初次听法恐怕不能直下承当,所以重为警省劝修,中根人闻之即便信受。三、证转:佛心慈悲广大,又恐一般根钝的众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引己为证,谆谆地重为勉励,钝根的人至此方才觉悟。这就叫做「三转*轮」。依此法门而修,成就道果者名为「声闻」。声闻所证的果位可分为四个阶段:

  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又名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用八忍八智之无漏十六心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尽方证初果。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因为欲界九品思惑只断六品,尚有三品未断,所以还要再到欲界来受一次生死,故名一来。

  三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已再进断欲界三品思惑尽,既无欲界烦恼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来欲界受生死,名为不来。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谓不再来三界受生死。由三界断欲界九品思惑后,在色界第四禅天之五不还天专志用功,进断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断八九、七十二品思惑,连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断尽,则证四果。因为见、思二惑是三界生死之因,今因既灭,而果自亡,便不来三界受生,故云「无生」,此为小乘之极果。

  初果为见道位(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二果三果为修道位(既见真理后,依理修习真观),四果为无学位(见思惑尽,彻证真谛理,不须更为修学——我生已尽(证苦谛智),梵行已立(证灭谛智),所作已办(证道谛智),不受后有(证集谛智)。以上四果属佛教小乘部类之声闻众。

  我们都知道,佛法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而出世间又有大乘、小乘之别。小乘偏于自利,其目标在于个人了脱生死,这是纯为出世精神。大乘的目标在于利他,亦即普度众生,这是为超出三界而又适应世间。因为小乘志在了脱三界生死,求证偏空涅盘为究竟,所以不肯发心救度众生,唯独善其身,但求自了,所以称为「小乘」。(「乘」是运载的意思,乃一种「譬喻」:如人乘了舟车,得其运载,便可到达目的地。佛法能运载行人由凡夫地而到达圣地,故称为乘。有大、中、小三乘的'差别,菩萨为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缘觉为中乘,能更改习气,所以居声闻之上。声闻为小乘,但求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不能载人,以力量小故)。

  其实世间一切诸法根本不离业力和因果的范围。由于小乘人志在超出三界,求了生死,所以对世间的业力因果,如六道轮回,三界生死等所有一切法,观察、研究得十分透彻。也就是说,详细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无不受业力所支配,并且离不开因果定律。而小乘人最厌恶且畏惧的生死,当然亦在业力因果范围之中。于是从果寻因,明白其中业惑的关系而努力以求解脱。觉悟诸行无常,万法无我,故以求得涅盘寂静之乐为究竟,这就是小乘人修行的唯一目标,四谛法门就是属于这类修行方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哀王孙》 《哀王孙》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 泗水赤龙将欲飞,瘦蛟在泥云未归。冰茧煮灰寒水击,长大王孙抱...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
文言文独乐园记阅读理解 文言文独乐园记阅读理解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
骆驼祥子作者的简介 骆驼祥子作者的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人类曾经和正在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灿若星河。他们因为有睿智的目...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下面是小编...
《六祖坛经》中的“自性”与“... 《六祖坛经》中的“自性”与“佛性”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是一个典故,由作者刘向在《说苑》中的问答而来,其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与年...
易经:开物成务 千秋大业 易经:开物成务 千秋大业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经...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经》的观...
aabb式的四字词语 aabb式的四字词语大全  aabb式的叠词词语是常见的成语,而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
大象交友记童话 大象交友记童话500字  有一天,大象觉得自己很孤单,就决定出去找朋友。  他来到松鼠楼下,松鼠撑着...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原文、翻...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宋朝 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
周易全解之解卦 周易全解之解卦  《解卦》讲逢凶化吉的商旅经历,全卦内容主要讲商旅、狩猎和俘虏。  【原文】  坎下...
长恨歌相关人物 长恨歌相关人物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
《顾生》文言文 《顾生》文言文精选  江南顾生客稷下,眼暴肿,昼夜呻吟,罔所医药。十余日痛少减。乃合眼时辄睹巨宅,凡...
《琵琶行》分段分析 《琵琶行》分段分析  《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
红楼梦每回概括 红楼梦每回概括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第...
更年三字经 更年三字经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更年的三字经,欢迎大家阅读。  四十后,六十前,经将绝,绝经...
王衍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衍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衍传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
赞美老师的排比句156条 赞美老师的排比句(精选156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排比句吧,排比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