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创始人
2025-07-25 21:47:09
0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故事成为了经典,下面是历史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了解。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2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3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4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5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6

  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7

  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8

  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9

  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0

  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1

  尧天舜日

  成语解释: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天、日指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世道。

  成语出处:

  1.《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2.宋代文珦《潜山集.卷九.梅雨》诗:“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也作舜日尧年。

  3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北部的一座名山——丹朱岭。此山和五帝之一的尧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古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北次三经》所记之“丹林”,就是今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但他们一般却认为“丹朱岭”是“丹林”之讹。如《一统志》的编者就认为“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又如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十二所附录之《羊头山新记》亦云:“(羊头)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林欤?盖本丹林,年久伐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朱乃后人妄加耳。”窃以为,“林”、“陵”、“岭”这些字古音极接近,易相混,其实是口传音误。

  《路史》卷二十说,“(帝尧)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颇值得注意。这白水其实是丹水的一条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个源头,所以才是一河两名。而这条丹水还不止白水一个别名,历史上还称泫水,又称绝水(详见《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记载,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渊的又一个证明。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古代人眼里是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

  帝尧向来称为“陶唐氏”,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我们再往上联系炎帝神农氏尝百谷、始造陶器两件关键的历史记载,作一下综合思考:羊头山这一带到处都有与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育五谷的传说。高平县与长子县交界处的羊头山恰是神农氏的发祥之地已经为古今学术界确认,而五谷成为食物,是离不开器皿的,所以,农业生产与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随的。既然农业生产的发祥地在晋东南,那么,晋东南的高平、长子、长治这一带,起码是最初生产陶器的地方之一。尧最初在羊头山,丹朱岭周边的“陶”地活动,然后迁到“唐”地,即尧都平阳,以地名作氏,即陶唐氏。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2

  完璧归赵

  成语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成语出处:《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泽州和高平交界处有座小山丘叫全玉岭,以及莒山上有蔺相如祠和衣冠冢。坛岭头村,位于泽州县北义城镇和高平河西镇的交界处,莒山东面,是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村。坛岭头这个名字既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也是全玉岭的特称。如《晋城县志》介绍山脉时云:“北支包括吾山、香山、紫金山、石室岭、界牌岭、莒山、坛岭头、楼头岭、虸苔山及固山”。这里就将全玉岭用坛岭头来代替,可见坛岭头亦称全玉岭。志书记载,当初蔺相如派舍人怀壁潜回赵国,途经此地后,感觉才安全了,后随被称为全玉岭。为了纪念蔺相如的功绩,高平和泽州两地居民在莒山为他修建了祠庙及衣冠冢。

  《山西通志/祠庙》载:“蔺相如祠在泽州东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间建,国朝永乐五年修。”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有关祠庙的最早记载。“宋政和年间”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国朝永乐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庙东南约30米处有蔺相如墓,墓堆呈宝顶型,高3米,直径8米,周长约25米,墓身原为砂石条砌就的八卦型平台,外封以土。墓前石碑为石灰岩质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中央篆额19×5平方厘米,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书正楷阴文“有周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阴历三月)”,下款为“后学南昌曹茂先敬书”。周边有龙凤、太极图等对称浮雕及“福、禄、祯、祥”四个小篆字。碑座长90厘米,宽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墙、石狮、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约亩许。上述与《泽州府志陵墓》“周蔺相如在莒山南”,《坛庙》“蔺相如庙在莒山上”,完全一致。关于陵墓始建的确凿年代,目前尚未查实。金初,田天泽在拜谒了莒山的有关遗迹后,曾写了《蔺相如如墓》一诗:“翠迭峰峦步幛新,上卿庙貌万年春。可怜完璧归来后,帮里萧萧也入秦”。

  蔺相如舍人持璧归赵经全玉岭到达高平米山郭村时,天色已晚,便在那儿休息了一夜,于是郭村也建有相如宫,现为晋城市文保单位。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3

  负荆请罪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有座历史名山——大粮山,山上建有廉颇祠。长平之战时,这里曾是名将廉颇指挥赵军的幕府,驻军屯粮的中枢。赵军曾在此驻扎多时,留下了以沙代粮、积米成山的历史故事。为了纪念廉颇老将,当地人于西汉时期在大粮山巅上建廉颇祠,后因战火毁坏,以后历代屡建屡废。2004年由著名营企业家程广瑞先生慷慨解囊,投入巨资,又得以重建。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山,因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处。”明代嘉靖元年(1522)《创建大粮山碑记》云:“命将白起与赵争衡,屯兵于此,积粮于山。因之得名为大粮山焉。”

  登上大粮山,长平古战场一览无余,廉颇屯、营房岭、廉颇塚等景点尽收眼底。汉魏以降,直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众多文人墨客、良臣贤相给高平大地留下了不少凭吊那场惨烈战争的诗词歌赋,这些古碑石刻广泛的分布在大粮山景区,这是历史留给高平市独一无二的古代军事、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景观,既悲壮又宏阔

  战国时,赵国的两位重臣,武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皮。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4

  胶柱鼓瑟

  成语释义: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中。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成语出处: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两千多年前那场骇人听闻的长平之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胶柱鼓瑟还来源于“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的故事。

  从前有个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5

  纸上谈兵

  成语解释: 按照书本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长平之战中战死在高平的赵军最高统帅赵括。但事实上,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刻在竹简、木简或者写在帛等丝织品上。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值得讨论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才出现了,尽管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现在,一提到“纸上谈兵”,人们马上会想到赵括。实际上,这个成语的产生,可以说与赵括并没有关系。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在他的《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三里收录了明刘三吾的一首诗《湘南杂咏》,里面有‘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的句子。这应该是‘纸上谈兵’这个词语产生的一个雏形,而它真正地现成一个成语,则是在清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至于说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赵括画上等号则是在1979年,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上下五千年》的第40节标题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和赵括。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6

  悬壶济世

  成语解释: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成语出处: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联是因为高平西南有座悬壶山。悬壶山原名云梦山,位于高平市河西镇悬壶南村北,悬壶南村因位于悬壶山之南而得名。

  据《高平县志》中“仙迹”一章记载,传说汉代有位名士叫费长房,常在高平云梦山修炼。一日进城,见一卖药老翁,把随身带的一个药葫芦挂于树上,一到傍晚时分,卖药毕便进入其中休息。费长房对此感到神奇,故拜卖药老翁为师。卖药老翁说道:“你与我有宿缘,孺子可教也!”于是把他引入壶中。费长房一到壶中,惊见别有洞天。悬壶老翁教授费长房缩地之功,并授予他一根竹枝,数千里之路,跨杖即可至。

  后来,卖药老翁与费长房均不知所踪。人们为纪念这位卖药老翁,便在高庙山修建了一座庙宇 ,名曰悬壶庙。因庙宇建在山之最高处,故又称高庙山。山阴有北齐石窟,为晋城市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万能眼镜作文350字 万能眼镜作文350字  我要设计一副眼镜,它能给人们的眼睛带来光明,还能让人们不随便乱花钱,买那些望...
元旦的作文900字 关于元旦的作文900字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
彩虹作文 关于彩虹作文大全  第1篇  彩虹作文200字  你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淑女,  穿着彩色条纹裙。  ...
学会生存作文600字 学会生存作文600字(精选2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
我战胜了粗心作文 我战胜了粗心作文(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
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学成后,...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作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
美好日子作文 美好日子作文我失业了。我把老板给炒了。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份枯燥到让我想吐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创作性,每天...
除夕的作文700字 精选除夕的作文700字十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
文具盒的自述作文 文具盒的自述作文(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
元旦晚会作文800字 【精选】元旦晚会作文800字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
眼光的作文 关于眼光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
一次难忘的经历作文 一次难忘的经历作文800字(通用24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
家乡的小河作文 家乡的小河作文400字(精选112篇)  家乡这座美丽的古城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经历了无尽的风...
气球大爆炸作文 气球大爆炸作文7篇  篇一:玩气球大爆炸游戏  7月27日 星期六 晴今天,我们在水木青华作文室举行...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作文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作文大全  【篇一: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有一次,我正在拿着凹的乒乓球看,愁眉苦脸,...
秋韵秋味作文650字 秋韵秋味作文650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悲剧停止 让悲剧停止让悲剧停止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曾经的它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的...
园丁颂作文1100字 园丁颂作文1100字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
让我感动的祖狄作文400字 让我感动的祖狄作文400字  祖狄是晋代的一个心胸宽广、有远大理想的人。他小时候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