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感”手法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创始人
2025-07-03 18:32:02
0

用“通感”手法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的政治改革,被贬到滁州,和有志改革图强的同僚一样,看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国家日益衰弱,作者的内心是忧虑的;在被贬滁州期间,欧阳修宽简的对民政策使当地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滁州美丽的风景伴着气氛活跃的野宴,给欧阳修的心情带来了些许快慰。内心的迷茫终于在他的山水和人民中得到了解脱,“与民同乐”的太守和滁州的“醉翁”最终在醉翁亭合而为一,后有诗赞曰“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通感手法通常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使用不同感觉相互沟通、彼此挪换的方式,用形容一种感觉的词语去形容另外一种感觉,达到丰富语义,增加审美情趣的效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两种感觉互通,一种是表示嗅觉的清香,一种是来自听觉的歌声,极大的丰富了达意的'审美情趣;又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钱钟书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在本文中,我们将通感划分成“大通感”和“小通感”两类,“小通感”和我们上文所举的例子一样,即不同感官的沟通;我们在这里特别提出“大通感”的概念,“大通感”不局限于感觉的迁移,具有更加宽泛的意义,“大通感”存在于全文的行文中,不以感觉的相互沟通为标记,而是通过气氛的营造,力图给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认为:“小通感”是感觉的内在迁移和联系;“大通感”则指气氛的营造和角色的代入。

“环滁皆山也。”揭示了地理位置,五字开题,条分缕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简单地介绍了滁州的美丽景色,琅琊山“深秀”“望之蔚然”,此时作者是站在在高处的,笔锋一转,“山行六七里”暗示了视角的转移,在行文的初始,就加入了动态位移的变化,“渐闻水声潺潺”,“渐”字极佳,依然暗示着视角的变化,在“六七里”的山行中,不仅有丰美的山峦,又有水声相伴,可以想象水势之浩大,千呼万唤始出来,“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段落的开始作者就注意了视觉和听觉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行文中着眼点的变化配合过程性的文字,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作者通篇使用称谓“太守”而不是第一人称,是为了将“太守”与人民对应起来,用叙事性的笔触,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之中,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作者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相较第一人称而言,给读者以更强的代入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与“意”,前者是表,后者为里,为后来的野宴中的“醉”与“乐”埋下伏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一段体现的“小通感”,主要是视觉和嗅觉,甚至是触觉的相互融合,即感觉的内在转移。如仔细品味,其间大有深意,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需要考虑的地方有如下几点:第一,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有无引申义;第二,山里的四时变化,有无引申义;第三,“朝而往”,“暮而归”与“林霏开”和“岩穴暝”有无对应关系,与作者的心境是否相关。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得出答案,但与本文的研究对象无关,暂不讨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本段主要讲“滁人游”和“太守宴”,滁人“往来而不绝”,宴酣“起坐而喧哗”,最终达到“众宾欢”的小高潮,本段涉及到的“小通感”有:视觉与听觉的转移,视觉与嗅觉的转移等等,此段也是“大通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中,作者依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让读者的视角随着作者的笔触进行了几次转移,达到了入情入境的效果,如个体与全体的转移,“滁人游”与“太守宴”地点的转移,白描与特写的转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点,即“白描与特写”的转移,往来不绝的游人与起坐而喧哗的众宾,分别代表了“游人乐”和“众宾欢”。此时镜头慢慢的转向了一个白发苍苍又颓然而醉的老人,实现了众人相和个体相,众人乐和太守醉的对比,同时读者作为此情此景的亲历者,心情应该是复杂的,至少对太守是谁,太守为何颓,太守为何醉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大通感”对本段有重要的作用。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此段再次印证了本文的主要观点,甚至能解决我们在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此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太守归”“宾客从”,繁华落尽,一切又归于平静,只剩下阴翳的树林和禽鸟的鸣叫声。刚才的众宾欢和游人乐瞬时不见,只剩下散乱的人影,由动转静,平生了许多寂寥之感,在醉翁亭,禽鸟乐,游人乐,众宾乐,在一切归于平静之前,人们恣意的欢笑着,觥筹交错,往来不绝,平静之后,又有多少人还是欢乐的呢,真实快乐的只是树林的禽鸟罢了。“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醉了,但是快乐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之不乐?”最后,只是一种境界罢了,“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边云卷云舒。”快乐是否真实,已不可考,难得的只是一种境界“醉能同其乐”,实现了“与民同乐”“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最后再谈一下行文的结构,文章每段对读者的导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文章的第二段。文章在行文上是非常注意前后的联系和贯通的,需

要仔细体会,附苏东坡回环诗一首以解其意“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读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读书笔记150字  我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
《对花》 《对花》 方干 唐代 方干 清晓入花如步障,恋花行步步迟迟。含风欲绽中心朵,似火应烧外面枝。...
《小亭》 《小亭》 陆游 宋代 陆游 除地编茅作小亭,一川风露对青冥。残萤欲尽犹穿户,落叶初飞已满庭。...
《二月三十日》 《二月三十日》 方回 宋代 方回 酒病专欺老,诗材苦欠新。客窗庐阜雨,故圃洛花香。岁支江声急...
《哀王孙》 《哀王孙》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 泗水赤龙将欲飞,瘦蛟在泥云未归。冰茧煮灰寒水击,长大王孙抱...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
文言文独乐园记阅读理解 文言文独乐园记阅读理解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
骆驼祥子作者的简介 骆驼祥子作者的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人类曾经和正在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灿若星河。他们因为有睿智的目...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下面是小编...
《六祖坛经》中的“自性”与“... 《六祖坛经》中的“自性”与“佛性”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是一个典故,由作者刘向在《说苑》中的问答而来,其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与年...
易经:开物成务 千秋大业 易经:开物成务 千秋大业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经...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经》的观...
aabb式的四字词语 aabb式的四字词语大全  aabb式的叠词词语是常见的成语,而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
大象交友记童话 大象交友记童话500字  有一天,大象觉得自己很孤单,就决定出去找朋友。  他来到松鼠楼下,松鼠撑着...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原文、翻...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宋朝 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
周易全解之解卦 周易全解之解卦  《解卦》讲逢凶化吉的商旅经历,全卦内容主要讲商旅、狩猎和俘虏。  【原文】  坎下...
长恨歌相关人物 长恨歌相关人物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
《顾生》文言文 《顾生》文言文精选  江南顾生客稷下,眼暴肿,昼夜呻吟,罔所医药。十余日痛少减。乃合眼时辄睹巨宅,凡...
《琵琶行》分段分析 《琵琶行》分段分析  《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