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春联的种类和特点
创始人
2025-07-21 05:02:26
0

不同春联的种类和特点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同春联的种类和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对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对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对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对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字数分

  1、短对联(十字以内)

  2、中对联(百字以内)

  3、长对联(百字以上)等。

  按技巧分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按位置分

  1、楹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对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对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对联语来源分

  1、集句对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对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对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对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对联叠字对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对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对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对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对联:将对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对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对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对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对联。

  回文对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二、特点: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对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对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对联或只有下对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对联、下对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对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工整的对偶句。

  反过来,楹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对联和超长对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对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象楹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楹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楹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楹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对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楹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田径运动会秩序册内容 田径运动会秩序册内容  秩序册就是一种指导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众参加、观看比赛的手册。其上一般印有...
天山南北好风光作文 天山南北好风光作文天山南北好风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二(一)班王禹菲指导教师:陈真暑假爸爸带我到...
经典的五字六子谚语 经典的五字六子谚语  ● 坐山观虎斗。  ● 着三不着两。  ● 知子莫如父。  ● 嘴尖舌头快。 ...
变废为宝作文 变废为宝作文变废为宝作文1变废为宝 今天我在爸爸和妈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稻草人”,它都是用一些家里...
虎年经典对联 2022虎年经典对联(精选140句)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对联吧,...
人生是什么仿写比喻句 人生是什么仿写比喻句(精选50句)  仿写是指仿照例句写句子,要求修改后的句意与原句意相符,且词性对...
描写星星的比喻句 描写星星的比喻句  对于星星,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喜欢看星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星星...
初中生英语谚语 初中生英语谚语  在初中学习英语,我们会遇到很多英语谚语,那初中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谚语有哪些呢?接下来...
最新高考英语高频词汇 最新高考英语高频词汇  以下是由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希望对你有帮助。  co...
长袖善舞属于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长袖善舞属于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
工作总结的格式与范文 工作总结的格式与范文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
关于树叶像什么的比喻句 关于树叶像什么的比喻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根据...
学习的谚语 学习的谚语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谚语都不陌生吧,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象...
冬至的经典谚语 冬至的经典谚语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3)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
元旦节的对联 元旦节的对联大全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对联吧,对联是中国...
翻花绳 翻花绳翻花绳1  人沈隽城,男,酷爱玩翻花绳。看到这里,你肯定要笑掉大牙,一个堂堂正正的男生,怎么会...
乔迁新居大门对联 乔迁新居大门对联大全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对联吧,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简介及角色介绍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