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创始人
2025-07-03 09:47:57
0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答顾东桥书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①,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注释】

  ①“故先生”一句:王yang明早期曾强调“诚意”的重要性,他所著的《大学古本序》第一句就是:“《大学》之要,诚意而已也矣。”

  【译文】

  你来信说:“现在的学者,只注重外在的知识追求而忽视了本心的存养,知识虽然广博但不得要领。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这一点,针砭时弊,使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有所醒悟,真是大有裨益呀!”

  你对时弊洞察得如此透彻,你打算怎样纠偏呢?显然我的思想观点,你已经悉数领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还有什么好说!至于‘诚意’的学说,本来就是圣人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近代的学者却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所以我塞简略地把它的重要性提出来,并不是我本人的特别提倡。

  【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顿悟②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注释】

  ①明心见性: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②定慧顿悟:定慧,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出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与儒家的‘困知’相对。

  【译文】

  你来信说:“只害怕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下功夫去实践时太方便简捷,学生们互相传承时出现谬误,就不免会陷入佛教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禅机中,也难怪听了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疑惑。”

  我对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要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而言的,实实在在下功夫,其间可有很多阶段、很多积累呀!这正与佛教的定慧顿悟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追求,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所以会心存疑惑,也不足为奇。像你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会对我的学说一点就透,却也说我的学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这是为什么?

  【原文】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①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注释】

  ①近闻:指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观点。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中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荀子劝学说理方式 荀子劝学说理方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看看下面的相关文章,看看下面的劝...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精选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记梦诗,...
清明节修坟的风水注意事项 清明节修坟的风水注意事项  阴阳风水按五行,生克制化各用功;八卦吉凶方位定,推开九宫也显能;修坟立碑...
《胡铨传》原文及译文解析的内... 《胡铨传》原文及译文解析的内容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铨因御题问“治道本天,...
《黄河颂》原文 《黄河颂》原文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及...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及赏析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
形容秋天的四字词语 有关形容秋天的四字词语  导语:秋天是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
《蜀道难》全文赏析 《蜀道难》全文赏析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
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那么,下面是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
三峡的原文及翻译 三峡的原文及翻译  三峡写长江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小编...
小说《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性... 小说《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性格分析  王琦瑶,女。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角,生于上海弄堂...
红楼梦第十三回读书心得 红楼梦第十三回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
游子吟作者孟郊简介 游子吟作者孟郊简介  游子吟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春天》阅读原文 《春天》阅读原文  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
杨姓女孩诗经取名 杨姓女孩诗经取名  取名,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将人或物指定一个便于识别区分的.名称,凡人必要取名,取名必...